独家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对中国有何影响?清华大学史志钦教授独家解读
历时7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最终在2020年底宣告完成。这对于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巨大利好。
针对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意义,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对中欧关系、“一带一路”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史志钦教授,对于该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史志钦教授(图源:网络)
以下为史志钦教授对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深入解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思雨对此文亦有贡献。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双方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这不仅是中欧双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对于世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事件。
▲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欧双边能够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不是谁赢谁输的简单博弈,而是双边定位于长期稳定贸易经济关系的迫切意愿。自从2013年开始,中欧投资谈判历时7年35轮正式谈判,终于于2020年底结束了长跑,最终达成协议。
今年以来,中欧双方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目标,赋予了双边谈判团队很高的政治动力,有利于相互协商,最终达成协议。
2020年6月及9月,中欧第22次政府会晤及领导人视频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及欧盟领导人默克尔、马克龙、冯德莱恩、米歇尔等,反复强调双方应在今年年底完成投资谈判,因此协议的达成符合中欧双方共同的意愿及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投资协定有利于逆转反全球化浪潮,维护自由开放的多边经济秩序,重树全球化的信心。近年来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博弈加剧,反全球化的民族主义及民粹主义思潮泛滥,许多国家原有的政治生态发生改变。尤其是美国作为现有国际体系的主导者,在特朗普上台以后,对外政策的反全球化特征明显,“美国第一”成为唯一基准,退出伊核协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动辄以贸易战为威胁,随意提高对关税,反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种单边主义的行为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及多边主义价值理念相违背,欧盟希望通过和中国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多边合作。建立更加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理念之一,中国签署RCEP协定表明中国是亚太地区统一开放经济体系的坚定支持者。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同样有助于促进欧盟和中国之间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重振开放、自由、透明、包容的贸易和投资体系。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独家丨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如何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